今天上午,巴基斯坦外商阿里卡姆兰在义乌拿到了自己新公司的营业执照。这张看似普通的证书,标志着义乌外资经营主体数量正式突破10000户大关,义乌也成为全国首个外资经营主体破万的县级市。
2023年8月,义乌诞生的第100万户市场经营主体恰好也是外资:土耳其外商安奈斯在义乌成立公司从事跨境服饰生意。“这次,我和中国合伙人徐航飞从提交申请材料到领取营业执照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在义乌做生意,效率高、服务好,当时定下的‘3年产值2个亿’的目标肯定能提前实现。”安奈斯说。
安奈斯的经历并非偶然,“世界超市”早已悄悄铺好了迎接全球生意人的红毯——义乌是浙江省最早获得外资登记权限的县级市之一,浙江首本外资合伙企业执照就在这里诞生。
基于这样的优势,义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自2022年12月推出优化国际营商环境和涉外服务10项新举措以来,当地外商加速回流,外资经营主体增长呈现“激增”态势。
为了更精准地服务这股涌入的外资热潮,结合外商投资需求大、外资企业多的特点,义乌在浙江全省率先推出外资登记信用承诺制改革,信用良好的申请人仅需提交相关信息申报承诺书,无需再提交相关外文材料的翻译件。
“我们在全国首创了一批具有前瞻性、可复制的外资商事服务改革举措。如今,义乌已具备全类型外资经营主体登记权限,所有主体登记时间也从法定15日缩短至1日。”义乌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条由“服务好、材料简、时间短”铺就的绿色通道,让“世界超市”的大门越开越大。而当全球客商走进义乌之后,他们很快发现:从这里出发,可以把生意做到更远的地方。
“我们常说‘义乌做地球人生意’,实际上我们已经在新的发展阶段,也就是通过打造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这个品牌,实现‘和地球人共创业’,大家一起赚钱。”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海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华说。
2022年6月,在距离义乌万里之外的迪拜,一个占地2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0.6亿元的迪拜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正式投入运行。这是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第一个海外分市场,有不少当地以及周边国家的商人在此开店,甚至有人将其作为迪拜的“打卡点”之一。
上个月,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亚洲首个海外分市场在日本大阪心斋桥商圈开业,经营主体近百家,经营面积5000平方米。这也是继迪拜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开出的第二个海外分市场,标志着“世界超市”在全球布局上又迈出关键一步。
而在贸易方式创新、商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的同时,义乌的“含新量”也在不断提升。过去,提起义乌,人们首先想到的多是廉价小商品,但如今,高附加值产品正成为出口增长的新引擎。
走进位于义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义乌市力虎汽车用品有限公司工厂,机器运转的嗡鸣声与电子屏跳动的数字交织成忙碌的乐章。车间里,几条流水线正高速运转,用上人工智能的机械臂可精准完成注塑等工序。
“我们的出口订单,已排到了9月底。”该公司负责人朱淑英表示,这几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飞速增长,她家的打气泵等汽车用品,凭借高性价比和良好的品质,成功打入了欧美市场。说着,她展示着一份欧盟CE认证。“通过与国际认证机构合作,我们的产品在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畅通无阻,这就是品质带来的竞争力。”朱淑英说,目前,他们的产品还获得了美国等国的10多项专利,公司年销售额已破7000万元。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数据最有说服力:今年上半年,义乌机电产品出口占义乌市出口总值的37.0%,其中家用电器增长20.5%,汽车零配件更是飙升60.9%,达到了58亿元。
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研究员杨志文说,从简单的塑料制品到精密的电子配件,从普通的服装鞋袜到功能性面料制成的户外用品,这几年,义乌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将传统小商品升级为智能、环保的高附加值产品,走上了一条从“代工”到自主设计研发、自主品牌打造的转型之路,不断破解竞争困局。
10000家外资经营主体、110多万户市场经营主体的背后最好的配资公司,正是一个县级市用改革、速度与想象力写就的“全球生意经”。
华林优配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